一則今年十月份的舊聞引起我的興趣,標題為:傳產、金融權值股 市值大躍進。部分內容摘引如下:
台股加權指數從8月28日外資展開連續買超首日的7,824點,到9日的8,344點,集中市場總市值由21兆9,603億元,擴增到23兆4,521億元,增加1兆4,918億元(增幅6.79%),傳產及金融市值增幅各達9.03%、9.57%,金融股市值由3兆825億元到3兆3,776億元,市值增加2,951億元,傳產股(非金電)市值由8兆1,012億元到8兆8,325億元,市值增加7,313億元。
但電子股市值從8月28日的10兆7,767億元,到目前的11兆2,315億元,市值增加4,548億元,增幅僅4.22%,連傳產股及金融股市值增幅一半都不到,也低於總市值增幅,僅台積電、台達電、日月光少數個股較抗跌,鴻海市值增幅僅5.33%。(工商時報 記者林燦澤/台北報導 2013年10月11日 04:10)
可以看出這一則十月份的報導指出金融傳產的市值增幅,較電子類股為佳。以往台灣股市往往言必稱電子股,以電子類股馬首是瞻的現象,如今在投資人的偏好度上,產生了位移現象。我們再以11月8日依收盤價格之高低為排列基準,統計台股前30檔高價股分屬於哪些產業類股,如下表所示:
代號 |
公司 |
股價 |
產業類型 |
資本額(億) |
所屬產業 |
3008 |
大立光 |
1005 |
數位相機鏡片頭 |
13.41 |
電子 |
3658 |
漢微科 |
887 |
電子束檢測設備 |
6.6 |
電子 |
1565 |
精華 |
867 |
眼鏡 |
5.04 |
傳產 |
8406 |
F-金可 |
592 |
隱形眼鏡 |
9.05 |
傳產 |
2727 |
王品 |
474 |
餐飲 |
7.47 |
傳產 |
2454 |
聯發科 |
428 |
無線網路IC |
134.94 |
電子 |
2227 |
裕日車 |
380 |
汽車銷售 |
30 |
傳產 |
4152 |
台微體 |
375 |
生技 |
5.41 |
傳產 |
2707 |
晶華 |
339.5 |
飯店 |
10.63 |
傳產 |
2207 |
和泰車 |
335 |
汽車銷售 |
54.62 |
傳產 |
3697 |
F-晨星 |
328 |
IC設計 |
53.26 |
電子 |
3691 |
碩禾 |
326.5 |
太陽能導電膠廠 |
5.07 |
電子 |
1476 |
儒鴻 |
326 |
織布 |
25.09 |
傳產 |
5280 |
F-敦泰 |
299.5 |
觸控IC |
0 |
電子 |
2059 |
川湖 |
281.5 |
電子零件元件 |
9.35 |
電子 |
2729 |
瓦城 |
278.5 |
餐飲 |
2.33 |
傳產 |
4162 |
智擎 |
252 |
生技 |
10.03 |
傳產 |
3131 |
弘塑 |
228 |
蝕刻及清洗設備 |
2.47 |
電子 |
2357 |
華碩 |
225 |
筆記型電腦 |
75.28 |
電子 |
9921 |
巨大 |
222 |
自行車 |
37.51 |
傳產 |
9914 |
美利達 |
219.5 |
自行車 |
28.47 |
傳產 |
2049 |
上銀科 |
215 |
機械零組件 |
25.38 |
傳產 |
1590 |
F-亞德 |
214 |
氣動元件 |
16.05 |
傳產 |
2912 |
統一超 |
212 |
便利商店 |
103.96 |
傳產 |
2723 |
F-美食 |
201.5 |
85度C |
14.11 |
傳產 |
8299 |
群聯 |
201 |
矽碟機 |
18.05 |
電子 |
3176 |
基亞 |
198 |
生技 |
13.67 |
傳產 |
4947 |
F-昂寶 |
196 |
類比IC |
4.35 |
電子 |
2926 |
誠生 |
191.5 |
百貨 |
4.51 |
傳產 |
3356 |
奇偶 |
191 |
安全監控系統 |
6.36 |
電子 |
這三十檔個股屬於電子類股的一共有12檔,傳產類股則有18檔。顯見投資人對於電子類股不再獨尊,傳產類股受到青睞的程度有增加之趨勢。
另外,下面這一則新聞也值得注意,茲摘引如下:
今年來,台灣的紡織股很不一樣。首先,可以賺到一個股本的儒鴻,股價漲到300以上;其次,股性一直很冷、今年有機會賺半個股本的東隆興漲到100元以上:而獲利與股價一向平穩的績優生、今年預估每股可賺8元的聚陽,股價也漲到180元以上。
原本市場大多解讀是原物料價格下滑,利潤從供應鏈上游往下游移動使然。不過九月份以來,位居中上游且股本不小、股性牛皮的福懋、南紡卻一前一後皆創下二十年來的歷史新高價。(437期《財訊雙週刊》)
眾所皆知,紡織業屬於傳統產業,在台灣六七零年代經濟起飛之時,扮演著外銷出口極大的產值。然而隨著台灣本地工資的上漲,許多老字號的紡織廠因而面臨虧損,於是轉進大陸或是東南亞等工資較為低廉的地區,再加上不斷研發新的服裝材質科技,如今也闖出了另一片天地,帶動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屢創新高。相反的,一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電子類股,如宏達電(2498)、F-TPK(3673)、宏基(2353)等公司,股價和市值直直落,令人不勝唏噓!
古人曾云:「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」用來比喻人事的盛衰變化無常。民國八零九零年代的電子產業,隨著微軟與英特爾公司的聯盟而壯大,風光一時。現在卻因為失去了win-tel的翼護,重硬體輕軟體,沒有找到更為創新的產業出口,面臨了相當嚴峻的考驗。另一方面,身處於傳統產業的企業,在經歷了時代的考驗與淘洗,反而淬煉出一身打不倒的本事,發揮出企業本身的價值!但我們也不要忘了古人給我們的忠顧,下一個二三十年,誰能肯定贏家是誰呢?